Contents

《腾讯传》


读后感?可还行?

从腾讯视角初窥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各大巨头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当时的环境以及“企业家精神”,而本书也是在中国互联网的背景下记录下腾讯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腾讯传》这本书于2016年出版,作者吴晓波将腾讯的发展分为三大时间段:

  • 创业:1998—2004
  • 出击:2005—2009
  • 巨头:2010—2016

撸完之后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吧,难以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更多是其他书籍甚至学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领先者的跟随策略

在校期间,浪迹图书馆时,翻看了一本博弈论方面的科普类书籍,大致记得有个理论的应用是说,领先者可通过模仿跟随者的策略维持其领先地位。

书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

而且书中也提到,业界对腾讯的评价大多是“抄袭”。其实这也是一种竞争策略啊😂

看到这我又想到了现在(2022年1月)的字节跳动,截止目前,字节依托抖音的用户优势陆陆续续差不多把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干的事儿都实现了:电商、本地生活、汽车媒体、长视频、房产中介、支付、借贷等等等

其实这种,从1到N快速孵化的模式,中台的优势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书中的那句话就变成,【字节】 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抖音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

是不是可以这么总结,互联网时代需要掌握流量,“流量”通过(新工具)解决满足中国特色的需求而获得

“领先者的跟随策略”可以说是通用性的“经验”,但是放在个案中是不是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呐,因为撸完后也有了第二个困惑

为什么是新浪微博?

对啊,有QQ用户的基础及导流,为什么不是腾讯微博呐?

关于微博之间的战争书中笔墨并没“3Q大战”(360 v.s. QQ)多。作者似乎更多是归因于时间上的问题

腾讯微博上线于2010年5月,比新浪微博迟了整整8个月,这对于一个战略性产品来说,几乎是难以追赶的时间距离。——《腾讯传》

或许是我对微博无感,也或许是因为我懒,依然想不通为什么是新浪微博 🤔 至少在内因方面难以得到一手信息 o.o

对市场快速作出反应并“跑马圈地”的重要性确实无需多言,但腾讯的“模仿”大法为什么在“微博”这块儿失效了呢?🤔

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意识到,在白热化的微博一战中,腾讯对新浪的取胜概率十分渺茫,“能够战胜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如果没有新的战略级产品诞生——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提示的,“挑战者必须找到不同于领先者的新竞争方式以取得成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无疑是黯淡的。——《腾讯传》

但我觉得这段话更像是引出下一章《微信:移动互联时代的“站台票”》的内容。

下一个终端?

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腾讯张小龙谦虚的说通过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站台票”。

基于我目前的认知,我一直按照终端的变革来切分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点,即 PC => 手机。近十年来手机带来的便利性、普及性可谓是有目共睹。各大互联网公司依托于手机终端开展各自的业务,借助于手机终端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

那么,这就引发出了下一代终端是啥?未来依托什么呐?

留意观察身边生活、活跃在数字时代的亲朋好友,放眼望去,大家鼻梁上都架着一副眼镜。可见,眼镜有天然的优势,那么眼镜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终端呐?🤔

根据“智猪博弈”,我们可以等待大厂的结果~毕竟谷歌、苹果、华为等已经有推出各自的眼镜产品了。


本文可谓是以“大”见“小” / 管中窥豹 了,从《腾讯传》长文中 zhái 出某些点简单展开 o.o 更多是了解性质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