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经济学原理》
台大经济学原理 课程笔记之“Supply, 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经济受两种规则体系支配:供需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本章主要是举例分析政府介入后的供需变化
价格控制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
政府規定價格不能超過一定金額
-
non-binding
若把價格定在均衡之上,則此約束無效,但若有一個供給面的衝擊發生(s 移往 s’)時, binding 則有可能變成有效,造成短缺。
例: 1970s 的石油危機衝擊造成 non-binding(線段 bc)意外轉變為短缺(線段 ab)
-
binding
發生效力時會造成供不應求 例一:房租上限,政府往往為了保障弱勢團體有房子可住,常規定一價 格上限,但卻造成房子短缺(如線段 ab),反而害了想幫助的人。
价格下限(Price floor)
政府規定價格不能低於一定金額
-
non-binding:
若把價格定於均衡價格之下,則此限制無效
-
binding
發生效力時會造成供過於求(线段 bc)
-
譬如,最低工资法。劳动力即为供给方。
(1) 工會的組成 雖然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分配,但更可能的情況是工會內的既得利益者把持權力,只爭取已經有工作者的權益,沒有工作的人仍然沒有工作 (2) 老闆寧缺不補 政府只能規定最低工資,卻無法規定僱主的僱用意願,此時失業者難以獲得工作,政府政策反而只保護到既有勞工而非潛在勞工 (3) 企業主找到替代品 例如機器人的使用,有可能造成勞動需求的下降,嚴重者可能更多人失業(造成交點在 b 點左邊),如麥當勞在日前在歐洲 7000 個地方買進 touch screen cashier 便有可能造成這個效果
关于最低工资法,最有意思的当属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戴维·卡德(David Card)。David Card 曾經在 AER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one of top 4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s) 發過一篇文章,說明最低工資不會讓失業增加,發表之時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不過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芝大經濟系莫菲( Kevin Murphy)教授卻發現,「 當次的基本工資上升。 整體來說,使得新州的十五到二十四歲年輕人、非裔美人以及女性的就業率大幅下降,而這些正是構成邊際勞工的最重要族群! 」
我想林明仁教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能拿诺奖吧😂
-
税收
除了价格管制,政府还会通过 税收 影響市場
无论是向生产者征税还是向需求者征税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消费者负担紅色線段,生產者負擔綠色線段,政府獲得黑色線段的稅收。看似单方面征税,实则供给双方均贡献了税收
譬如冰激凌🍦 的例子,原本市场达到了 $P_0$ 的均衡
-
此时政府对生产者征税 $P_x$
1⃣️ 生产曲线上移,达到新的均衡价格 $P_1$ ,也是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2⃣️ 此时生产者实际得到的是 $P_1-P_x$
3⃣️ 相比于 $P_0$ 状态,消费者多支付了 $P_1-P_0$ 即红色线段;生产者少了 $P_0-(P_1-P_x)$ 即绿色线段
-
此时政府向消费者征税 $P_x$
1⃣️ 生产曲线下移,达到新的均衡价格 $P_1$ ,也是生产者所得到的收益
2⃣️ 因为对消费者征税,所以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为 $P_1+P_x$
3⃣️ 相比于 $P_0$ 状态,消费者多支付了 $P_1+P_x-P_0$ 即红色线段;生产者少了 $P_0-P_1$ 即绿色线段
當政府想改善公平性的時候,可以藉由課稅達成這個目標,因為其會進行租稅轉嫁,依據 bargaining power 來決定,而 bargainging power 又可由彈性看出(彈性是圖中供給需求線的斜率改變)。即负担比例更多取决于弹性如何。
-
相比需求,供给更富有弹性
此时税收主要由消费者承担
-
相比供给,需求更富有弹性
此时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相比游艇制造商,富人需求更富有弹性,替代品多。 此时税收主要由生产者即游艇制造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