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Contents

其实,你是为了大发雷霆而生气😠

以一个简单且常见的例子展开说明

小明同学去餐馆用膳,结果紧张的服务员不小心把番茄酱洒在了小明新买的衣服。小明很生气,对服务员大发雷霆。

这波操作似乎还是符合剧情的,即 生气 $\Rightarrow$ 大发雷霆

但阿德勒心理学的态度是,因为小明要大发雷霆所以才生气,是“目的论”。

(「插播」 阿德勒、荣格、弗洛伊德 仨人所谓是心理学“三巨头”)

我们结合 📦箱子模型来看:外界刺激(“衣服被弄脏”)$\Rightarrow$ 小明这个整体 $\Rightarrow$ 行为(大发雷霆)。最后这个行为是小明自己选择的。其实最后选择什么是小明的自由,但就是需要对选择负责 o.o

我是被开篇这个观点吸引了,觉得很有意思。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是生硬的套上这一层目的。(不排除是我说的不富有感染力 😂)

借助这个例子是要想表达 我们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过去已然无法改变,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做好此时此刻该做的事儿。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话又说回来,有时候在当下受挫或者受到些打击之类的很难专注于当下。但我们需要的是接受普通而又平庸的自己o.o “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肯定,诚实的对待自己。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一直尝试用一句话来抽象概括全书😂 似乎是想营造一种“我理解了”的氛围。我还是诚实的对待自己吧😂

凭着自己的理解,还是有这么一张图👇

/2022/03/notes-the_courage_to_be_disliked/structure.png

作为一个独立自由个体的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着你和他,即人际关系。这也带来了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而面对这三大课题,我们总会有烦恼、不开心的时候。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课题”分离,通过 责任方(“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确定这是谁的课题。此外,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建立起“共同体感觉”,以更好的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人的目标是追求幸福,开心快乐最为重要。正所谓重点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经过独立、自由的个体选择后所产生的行动,肯定是有“爽点”的。或许是当下、或许是以后、或许…阿德勒心理学提倡、坚守的这些也是为了能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书中提到,

甚至也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

修生养性的路子还长着呢~但在路上就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