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对卡片笔记法的一些思考及应用

《卡片笔记写作法》


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卡片笔记法o.o

我相信,在中国,大部分本、硕毕业论文的题目都受命于导师或者说学院、学校层面的安排。依然记得刚转到商科的我,也不知道写什么论文,但又想写点什么。自己也做了些尝试,走马观花的看了些论文,大概能看明白一些。但如果问我写个啥,感觉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也建议我们多看些经典、顶刊的论文。那时候的我也没静下心来好好看。最后稍微有了几个不成熟的想法后就去找导师聊了,导师基于某个想法衍生出了另一个主题并拍板。主题定了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觉得有方向了。后续看的论文似乎也有针对性。但看过之后呢?

那时我看过就看过了,大致知道咋个回事,也没内化什么的。其实以上背景有两个问题:(1)主题;(2)学术笔记

现在来看,我会建议通过卡片笔记的方法来完成论文的写作,通过卡片笔记找到主题、并做好学术笔记。即书中提到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但我更喜欢用少楠提的 i.A.R.P:Inbox, Area, Resource, Project.

首先关于论文方向/主题,他是需要一定时间、知识沉淀的,硕士期间总是期望有一个领域的宏观架构,殊不知那是一步步自下而上积累起来的,学术工作是需要被训练的。我们也要接受前期一脸懵逼的自己,当然也不急于知道那个框架,文献依然是要看的,前期可以结合学校的课程扎进某篇学术论文里看,看文献的时候就开始结合卡片笔记法做笔记了。最主要的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的观点,更详细的还包括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用了什么统计方法分析什么类型的数据等等,所谓的精读。

久而久之会有一定的感觉,会有一些主题想法,这时候可以将其归为 Project下,针对性的看相关的文献;没有啥想法的依然可以作为素材归到 Resource下;有时候会有些突发奇想,可快速记在Inbox类别下,空闲的时候再来想想。我相信再加上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Project会越来越越精进,同时也会不断的被修正。而Project下就对应着各种论文的 Idea。整体框架便是如此,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了,不断的看文献、看文献、看文献,思考、思考、思考,观察、观察、观察,讨论、讨论、讨论 😂 感觉这一套真的是适合学术工作者。

但那时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我,面对这一套自下而上的操作或许一时半会儿也理解不了吧。

工作中的 IARP

离开学术,成为打工人的我就将这一套 i.A.R.P 理念运用在工作中,试图搭建一套工作体系,基于Notion 建立企业工作中的 i.A.R.P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unclehuzi/pic/master/img/image-20220501163353764.png

Inbox

这里放的是需要做的事儿,搭建工作空间。也是在霍师傅分享的模板上修改的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unclehuzi/pic/master/img/image-20220501163855309.png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unclehuzi/pic/master/img/image-20220501163940315.png

这里的标签类似 Project的概念,每个工作项目打上相应的标签,为日后的规整及思考提供相应的素材。经过时间的沉淀,我相信会丰富大框架下的Project 甚至工作中的Area。希望有朝一日能独当一面

Resources

这里存放的是一些基本的事实,譬如产品的一些动作、术语的记录等等。我觉得一个团队是需要这个栏目的,如果以后我带团队了,应该是会好好经营这块儿的,这不仅对新人来说很友好,同时也方便团队内部信息的互通,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成的问题。

这里不禁吐槽下,工作后遇到了有这么个特点的一些人:把公司内部基本的事实当作是自己的护城河,以为自己是公司所谓的老人😂 有时候在会上还针对一些基本事实提问新人🤷‍♂️ so?我真的是大开眼界o.o

Project

这里存放的主要是工作中个人负责的一些模块,纵向拧好螺丝。也可以是跟进的各个项目

Area

这就像是阿德勒说的 交友、工作、爱 三大“人生课题”,或者说是某个领域,需要我们长时间钻研、精进的。譬如工作中涉及的工作习惯、方法,编程等等

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了,同样的道理,前期应该接受自己无知懵懂的样子,多学习、多干活,为思考、搭框架提供素材。

再论读书笔记

之前也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做读书笔记。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是为啥要看书。可以引用经常出现在章惠南教授朋友圈的一句话:多一只眼看世界。私认为与查理·芒格所推出的广泛理论工具箱有异曲同工之处。多了解些看世界的模型、角度。如果一直坚守着一两个模型,则就像拿着锤子看啥都是钉子。这也只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结合Area 形成并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譬如这波上海疫情,“政府”的所作所为有很多被吐槽的点。以前的我对此无感,似乎政府说啥就是啥;看了些奥派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似乎就走“愤青流”、所谓的批判性看问题;再到现在认为ZF牵扯到的利益太多、很难全局最优,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活命o.o 对于网上一些吐槽政府这个、那个的更多是吃瓜的心态,甚至都懒得看了

受到《卡片笔记写做法》的启发,这个读书笔记可分为俩阶段:一是作为小白出现在某领域时,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书中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其实这个开放的心态往往就比较难o.o 二是随着阅读、思考的增加,逐步构建自己的框架,成为一名有经验的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试图结合其他可能有用的方法,并与现有知识构建链接。

但记录并非终点,实则是要思考及落地。记录确实是种输出,但更好的是能为生活、工作中的决策带来一些增益,而决策又是作为幸福感的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增加幸福感。当然,单纯的记录可能也能直接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更希望网状输出,能多方面影响。